一.尴尬困境
在动画作品精品辈出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90年代的中国动画却在日本动漫和迪斯尼大片的冲击下几乎群体休克,失去光芒。这一时期的动画作品虽然也在不断推出,然而占到的市场份额却少得可怜。
首先,这一时期无论是央视还是上海美影厂的动画片,几乎全部把市场固定在儿童身上,对于高年级学生和成人观众来说,却少有吸引关注的新作。
国产动画的大投资题材几乎仍然集中于传统民间故事和动物造型之中,题材的薄弱和狭窄,加上缺乏对剧本、人物、动画表现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开发,无疑使国产动画丧失了和美、日动画竞争的可能。
第三,国产动画的教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这种教化色彩有传承自计划经济时代的遗韵影响,同时也有国家对动画创作形式过于限制的原因。
除了创作视野受到限制之外,90年代末期开始的我国的动画创作还出现了新的现象:对日本和迪斯尼动画的模仿痕迹日益明显,而我国自身的民族风格却退出舞台。
二.对应策略
任何动画作品都是以期望传达的内容作为是创作的基础和要义。民族动画的出路,首先就要在内容创意上打开思路,突破瓶颈。
1.人物形象、个性的创新
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无疑是整个影片的关键和灵魂所在。许多动画片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它塑造了一个个鲜活而极富个性的人物。因此,对于创作者来说,如何创作一个极富个性而又贴近生活的人物,才是中国动画应有的艺术追求。
2.题材选择的民族突破
由于这一阶段的动画片都迈进了市场的旋涡之中,动画制作方的商业目的较为明显,为了满足急剧膨胀的市场需求,动画片往往在内容上缺乏推敲和锤炼,艺术性大大降低。
日本动画的民模式正是向我们表明:我们对动画市场的概念和理解必须改变,不能再局限于以往的惯性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题材的创新和内容架构的成熟。